77779193永利·欢迎莅临(中国)有限公司

【人民政协报】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诞生史实校订

  • 2022年09月22日
  • 人民政协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诞生史实校订

《 人民政协报 》 (2022年09月22日 第09版)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展现在全体委员面前。右上边的展旗人就是彭光涵。

▲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就职时,中南海勤政殿会场主席台悬挂的国旗。这是第二面国旗,由赵文瑞缝制。

在对“红地五星旗”进行表决时,很多人不知道,竺可桢是投了弃权票的。曾联松是国旗的“创作者”还是“设计者”,多数人也说不清。到底是谁缝制了第一面国旗?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升起的是第三面国旗?

本文还原了上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竺可桢投了弃权票

在很多图书和相关的报道中,对于国旗方案的选择,通常都是这样记述的: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其实,在这次关于对国旗图案的表决中,竺可桢投了弃权票。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从1936年始,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他拒绝了蒋介石的赴台邀请,辞去了浙江大学的所有职务,来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竺可桢,这位为气象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一个特别习惯,坚持写日记。他持之以恒地写了38年零37天的日记。这些日记,既是难得的科研资料,又是切实可用的知识,也是一些重大史实的记录。

《竺可桢日记》第2卷1289页,记录了他在1949年9月27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对五颗星图案进行表决时的情况:

九月廿七日,星期二,北平,晨晴。

……十点出,赴……北平图书馆,……余在天文书中见有Surya Siddhanta《印度天文学教本》英译本,系1860年布吉尔斯译、Gangooty重加注释,有P.Sgngupta序,1935年加尔各答大学出版。……以邢云林名下借出。……三点至中南海怀仁堂开第六次大会。今日发言……者又有二十五人,……讲毕已将七点,开始讨论国都、国旗、纪元。……国都……纪元……国歌……国旗……均无讨论通过,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国旗用五星红旗系审查委员会意见,……今日骤然提出,实无余暇再行讨论,故余在投票时弃权。

竺可桢的日记,直接明了地记述了他是投了弃权票的。这也从史实上表明,当时的国旗表决并不是一致通过。

第一面五星红旗

事实上,关于“复字第32号”图案选定并制作样旗一事,也是进行了精心准备的。一直担任第六小组秘书的彭光涵在他88岁寿辰时,由郑奕钧撰写的《归侨彭光涵的〈往事·今事〉》一书中,翔实地记述了他监制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经过: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门听取了彭光涵关于各组对国旗图案的讨论意见。彭光涵汇报完之后,周恩来拍着彭光涵的肩膀说:“好,你按复字32号图案画一张大一点的图样,还要做一面大旗,用绸料做,明天下午交给我。”

彭光涵接受任务后立即四处寻找画笔、颜料、纸张,等一切备齐时已是后半夜了,他自己动手,画了一幅比《国旗参考资料》开本大一倍的图案,涂上颜色,用了近两个小时。他对着这面自画的红地五星旗,左看右看,远看近看,还挺满意。此时,窗外微微发白,雀鸟开始吱喳欢叫,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他把画好的红地五星旗交给周恩来的秘书,并告诉他,这是周恩来副主任要的,千万别忘了交给他。

彭光涵通宵工作之后,却毫无倦意。他跑到食堂吃了一碗棒子面粥和两个窝窝头,抹了抹嘴就骑上自行车,直奔前门。他要抢时间,一定要在当天下午把红地五星旗缝制出来。

在前门大栅栏,彭光涵找到了一间制旗社,对站在柜台后的师傅说要做一面大的红地黄五星旗,把复字32号国旗图案给他看,强调这面旗很可能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师傅听后十分兴奋,马上把老板请出来洽谈。老板表示能为新中国做第一面国旗是制旗社的光荣,一定要用最好的绸料,最好的工艺,最快的速度按要求把旗做好。

霎时间,整个制旗社忙碌起来,把各种红色、黄色绸料摆开让彭光涵挑选。彭光涵根据小组内专家平时对颜色搭配的讨论,选了淡黄色和鲜红色绸料。他同工人一起确定五颗星的大小和摆设位置,而后又一直站在缝纫机旁看工人缝制。到下午3时,一面大旗做好了。

工人们把旗挂在墙上,请彭光涵检查。彭光涵仔细地审视五颗星的形状和位置,看着红黄颜色的搭配,最后说:“这面旗你们做得真好,很好看,很好,谢谢各位师傅,你们辛苦了。你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听到赞扬,工人们热烈鼓掌,兴奋异常。

彭光涵问老板要付多少钱。老板笑着回答:“不要钱,小店能为新中国做一面国旗十分荣幸了,这样的机会想找也找不到。”彭光涵执着地说:“你不收钱,我无法向公家交待啊,你知道解放军有条纪律:买卖要公平。我不付钱就犯纪律了。”老板在彭光涵的坚持下收了钱,还开了发票。后来了解到,所收的钱还不到正常价钱的一半。

下午4时,彭光涵回到中南海,立即把五星红旗亲手交给周恩来。周恩来叫秘书们把大旗展开,看了又看,表示满意。

1949年9月27日,大会表决通过国旗图案时,展现在代表们面前的,就是彭光涵监制的那面旗。这面旗也是9月30日,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齐亮相大会主席台时,展现在主席台上的那面旗(国旗右上角的展旗人就是彭光涵)。

这面旗当属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二面五星红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宣布就职并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展现的五星红旗是谁缝制的呢?

这次展现的五星红旗,是第二面五星红旗,这面旗诞生于开国大典前一日,是由普通女工赵文瑞缝制的。赵文瑞在北平和平解放后,到一家美术供应社当上了工人。机缘巧合,在1949年8月底,一辆吉普车把她和几位工友姐妹接到中南海怀仁堂,参与会场的布置工作。赵文瑞分工制作窗帘和台布。当时只有一台借来的缝纫机,她吃住在机器旁,没日没夜地干,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国旗式样通过后,大会筹备处交代她们,按国旗图样,赶制一面国旗。

赵文瑞从前门外瑞蚨祥绸布店买来大幅的红绸料和黄缎料,反复琢磨如何裁剪、如何缝制。按照政协主席团公布的国旗制法说明,她用黄缎子剪出两颗大五角星、八颗小五角星,精确地贴在红绸旗面的正反两面,把五角星比齐对正,因室内没有大桌面,她就把地板擦干净,把旗平铺在地板上,趴下来,一针一线密密实实地缝制起来。

几乎是一个通宵,赵文瑞以绝好的缝纫手艺,制作完成了这面红旗。很快,大会工作人员将这第二面国旗悬挂在中南海勤政殿会场。

在中南海勤政殿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会场上,毛泽东宣布主席、副主席、委员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光影见证,历史留真。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职典礼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这一史实,也纠正了多年来关于赵文瑞缝制的五星红旗,是用于开国大典当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那面的误传。

第三面五星红旗

开国大典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按下电钮升起的国旗是第三面五星红旗。

这第三面国旗是由宋树信和孟朱海监制的。

宋树信,中共党员。北平和平解放前,他的公开身份是北平的生意人,真实身份是北岳区地下党前门支部宣传员。北平解放后,宋树信被安排进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业务科工作。这家公司当时是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所属的领导全市生产的一个部门,负责接管敌伪工商产业。1955年,永茂公司改为北京市纺织局。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国歌、国都。28日,永茂公司便接到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制作1万面大中小三种款式的国旗。29日,永茂公司经理甄树德对一早来上班的宋树信说,市委指示,10月1日毛主席要在开国典礼上亲手升起一面特大规格的国旗,长500厘米,高333厘米。制作任务交给了我们公司,公司领导研究决定,由你来负责完成这项任务。甄树德经理向宋树信布置完任务后,又非常庄重地说了一句:“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在10月1日前,把特大规格的国旗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

宋树信受领任务后,来到瑞蚨祥,找到唯一一卷3米多长、不到2尺宽的黄缎子,又来到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特大规格国旗是连夜用缝纫机赶制的。做到一半时,发现黄缎子的宽度不够,做不了最大的五角星。大家左比右量,总有一个角需要拼接。宋树信不敢下决心,马上向公司汇报,经过一层层请示,最后同意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接好尖后,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哪个尖是拼接缝的。缝制好两面特大规格国旗时,已是10月1日凌晨。

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了升旗电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礼炮声中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宋树信说,升上去的国旗就是他监制的那面拼接了五角星星尖的国旗。而另一面国旗当时由聂荣臻元帅指示护旗的战士用绳子系起,隐蔽在旗杆一边。万一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随时准备改用人工升旗,保证万无一失。

73年过去了,开国大典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现已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尽管对于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有不同的说法,那是因为当时为开国大典准备的国旗不止一面,缝制者显然也不止一个人,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许多人默默无闻地为此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把彭光涵、赵文瑞、宋树信都看作是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或第一批国旗制作者中的一员。

曾联松是国旗设计者

行文至此,关于国旗的诞生,还有一个重要的谜团未解开: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但在官方的表述中,为什么曾联松的“个人创作”最后成为“个人设计”?“创作”与“设计”之别,在国旗设计者心中留下了怎样的憾事?这段历史又是谁披露出来的?而国旗设计的诞生地又在哪里?

国旗的设计者是在上海“现经社”(党的秘密办事机构)工作的曾楫。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他改名曾联松。7月底,曾联松在报刊上看到征集国旗图案的启示后,经几个不眠之夜,在自己的宿舍构思出轮廓后,剪出一个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并以大星导引于前,4颗小星环绕一侧,如星拱北斗。并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旗面相协调,也表达了中华儿女作为黄种人的自豪。

这组金星图案应放在红旗的什么位置呢?经过反复推敲、比画,曾联松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如此一来,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明朗而不萧疏。曾联松终于感觉有了一个最佳的构图方案。

曾联松据此制成两幅五星红旗图案:第一幅图案上,左上角大五角星上贴着用红色油光纸制作的“镰刀斧头”标志,即“红地五星旗”。第二幅图案上,左上角大五角星里则没有“镰刀斧头”标志。

在投稿应征之前,曾联松把他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的校友陈树三请到家中,征求老同学的意见。

陈树三仔细看了两幅图案后,建议曾联松寄送第二幅没有镰刀斧头的图案。作为老同学,陈树三把看法说得特别直率:“第二幅红旗好,第一幅不好。第一幅从内容上说,政治意义重大,符合国情;从形式上看,简洁明了,鲜艳亮丽,看了令人喜爱。但第一幅大星上嵌镰刀斧头,不但影响了大星形象,而且看后有压抑感。有些挤,不自然、不自在!”

陈树三的这个意见,着实让曾联松感到意外。但曾联松还是在不动声色地听着。同时也在思考着旗面是否要改进。

但谁也不知道曾联松到底是怎样思考的,最终他没有听取陈树三的意见,还是把那幅有镰刀斧头的国旗图案稿寄往北京。

当时,全国共收到应征的国旗图案3012幅,从中筛选出38幅,在北京饭店举办了国旗图案选阅室,供大家评选。曾联松设计的有镰刀斧头的图案也陈列其中,十分醒目,首先被田汉、郭沫若看中了,他们建议送毛主席审阅。为了选出最好的国旗样稿,这38幅国旗样稿全部隐去姓名,编号成册。曾联松的设计稿编为“复字第32号”。这幅国旗设计稿样,以其独特的构思、深刻的蕴意,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毛泽东同时建议:把大星中的镰刀斧头删去。因为五星红旗要表现我国人民革命大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

毛泽东的建议被采纳,这幅经修改过的“复字第32号”国旗样稿,在9月27日的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

由于大星上的镰刀斧头被删去,作为国旗的五星红旗的创作属性,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个人创作”变成了“集体创作”。曾联松也就成为集体创作的一员,由此他也只能是五星红旗“设计者”,而不是“创作者”。假如曾联松当时就把第二幅五星红旗作为应征图案,就不会有删改的问题,那曾联松肯定就是独占鳌头的五星红旗——国旗的创作者。这是留在曾联松心中一生的遗憾。

当曾联松设计的图案被选中,并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曾联松已在愚园路1136号华东合作事业管理局任科长了。尽管他看到了《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套红的国旗图案,但因没有写他的名字,曾联松也就无法确定,这国旗图案是否是他设计的那幅。

1950年9月13日,已担任全国合作社总社华东办事处供销处副处长的曾联松来北京出差。刚在饭店住下,就有来自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登门拜访。来人问了曾联松关于国旗设计的情况和投稿的经过,他们问得很详细,还做了认真的记录。

1950年9月27日,回到上海的曾联松收到一封北京寄来的公函,邀请曾联松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一份绸质的观礼券。这一天,离曾联松投稿的日子,相隔了整整13个半月。迟到的喜悦,依然令曾联松心速加快。

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能够为伟大的共和国设计国旗。这是个人的无上光荣,更是共和国的无比荣耀!

曾联松如期来到北京,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侧的97号座位上,喜庆共和国的生日。这特殊的待遇,让他兴奋难眠,在宾馆写下天安门观礼诗《赴京观礼》:

乘风秋日走燕台,香拥红旗桂蕊开。

巧夺天工遗玉宇,叨陪盛典萃英才。

霞帔牛斗留诗去,铠甲山河入画来。

更喜月明燕赵夜,高歌万户一新醅。

197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曾联松受邀参加国庆典礼,再次登上了天安门广场观礼台。

1982年3月5日,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给曾联松寄来了一封征询函(革保第11号),称:“我们拟将您的国旗设计原稿作为革命文物收藏,今去函与你协商,不知意见如何,你有什么要求也可详细说明。”曾联松当即复信,表示同意,并寄去“国旗设计原稿”,并特别明确:个人没有任何要求。

革命文物,弥足珍贵,若开价拍卖,定锤当以万计。而曾联松无私地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他认为这一举措,增添了国家的荣誉,有利于教育后人。

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作者:77779193永利教授 朱彦  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副主任 闫树军)

相关新闻

  • 【人民政协报】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 ▲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图为大会会场,周恩来主持会议。 ▲ 194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在显要位置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做出的重要决定。 1949年9月25日,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主要发言记录。 ▲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国都国旗等决议案。 定都北平,北平改称北京,这需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才具法定效力,那其民主议定过程是怎样的?当年的档案记录,揭开了哪些我们所不知的秘闻?北京——北平——北京,你是否知道它真正的来由?你会不会时常将北平、北京混用? “红都”变迁史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瑞金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圣地。她作为“国都”存在了将近三年,直到1934年10月10日,中央下达撤离中央苏区的命令之日止。从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革命政权就被驮在了马背上,系在了红军的双脚上。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从11月起,党中央进驻瓦窑堡,在这里驻扎了半年。半年后,中共中央离开瓦窑堡,走向保安,中央为此,还发布了“定都”保安的命令。1936年6月25日,中央机关先头部队到达保安,7月初,中共中央移至保安。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从保安迁到延安,延安随之成了中国的第二个革命圣地,成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所在地。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又一个“红都”,它持续的时间最长,从1937至1948年,达11年之久。 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曾数次考虑“红都”的北上与南迁。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一举解放了哈尔滨,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侵占,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而且它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是我国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毛泽东心目中,中国如同一只雄鸡,而黑龙江省犹如一只展翅的天鹅,哈尔滨市是这“天鹅项下的珍珠”。考虑到哈尔滨与苏联靠近、便于取得支援和帮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这是在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下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中央移至哈尔滨,中央警卫团一分为二,由李富春带领一部,先行到达河北承德,为中央的转移准备中转站。 就在这时,东北战局骤变,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增兵东北,抢占交通要道。毛泽东决定,党中央不再迁往东北。 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商议达成共识:如果建立联合政府,蒋介石回到国都南京,中共中央也要考虑南迁,这样有利于共议国事。 1946年春末,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以及苏皖边区人民政府,在领导人民进行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慎重而机密地筹办着迎候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南迁淮阴的工作。 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无视国内外舆论,公然露出了穷兵黩武的凶相,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不断向解放区发起进攻。5月3日,他指派美制飞机几次在我华中首府淮安上空盘旋、侦察。14日,又派飞机低空扫射我清江机场。同时,上海国民党报纸则不时散布“武力收复苏北”“讨伐苏北”的反共言论。鉴于此,中共中央被迫放弃了“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的估计,取消了中央机关从延安南迁淮阴的计划。 各界将目光投向北平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进程,提出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日程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同于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国家政权,所以,在国都选择上不能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作为新的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经过29小时激战,天津解放。次日,北平守将傅作义派出代表商谈和平解决北平之事。1月17日,傅作义召集华北7省市参议会,讨论和平问题,前北平特别市市长何思源以北平市荣誉市民的身份出席会议。会前访问了北平军事将领的何思源,要求傅作义将军和他的部属顾念北平200多万人民的痛苦和几千年的文化古迹,走和平道路。何思源还在会上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求将北平改为北京,北京人最讨厌北平这个名称,改北京是最反映民心的;二、要求在北京设中央政府,北京人以前最喜欢自称“天子脚下之臣”,越靠近中央越好;三、要求中央政府统一全权。 何思源的这三点要求,无疑是着眼于北平和平解放之后的,反映了北平人欢迎共产党定都北平的民心。 为了实现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指示要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做好北平守军长官傅作义将军及上层军官的统战工作。在中共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傅作义于1949年1月22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正常。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移到城市,提出要进行广泛的城市经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提出定都北平。他讲“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部进入北平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结束。全国的解放即将到来,选定一个全国性、合法性的国都更加迫切。 这一工作仍需要民主程序来决定。 充分讨论 民主协商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会议设立6个小组,其中第六小组负责拟订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组长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 新政协筹备会会议于19日结束,历时5天。此次大会闭幕后,各个小组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9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基本通过新政协各项文件草案,并决定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的开国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热烈的掌声中致了开幕词。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70多年后,我们走进中央档案馆,翻阅当年的档案,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温度。我们查找的是《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组关于国旗国都纪年的意见》。我们从这些手写的、铅印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当时关于国都、纪年、北平改为北京的民主决议的过程: 1949年9月《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组关于国旗国都纪年的意见》发到各委员手中。档案有手写件和铅印件两种。 1949年9月22日,传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关于国旗国都纪年分组(一至十一组)讨论的会议的通知》。有手书件11份,铅印件11份。 1949年9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会委员会名单》,同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人员名单》公布,11组,铅印。 1949年9月23日,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一组会议记录:地点在中南海勤政殿会场,主席是马叙伦。实到人数42人。关于国都的意见:完全同意国旗国都纪年方案组关于国都的意见。关于纪年的意见:完全同意国旗国都纪年方案组关于纪年的意见。 1949年9月23日,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二组会议记录:地点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二会议室,主席是沈雁冰。实到人数45人。关于国都的意见:本组出席之全体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应定于北平。关于纪年的意见:本组出席之全体代表除张元济、周善培二先生对此问题有不同意见外,余均同意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公历纪年,即将今年改称为1949年。张元济先生提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纪年仍沿用“三十八年”,其理由如下:(一)中国有四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如果一旦改元将会有众多的人不晓得自己国家的历史;(二)采取公历纪年与耶稣教有关系,我们中国自己的纪年不应该采取它;(三)沿用“三十八年”是因为大家都普遍熟悉(习惯)了。另外,周善培先生则主张改元,不改元便不足以表现革命的精神,但是改元如用公历则应考虑。同时黎锦熙先生则主张纪年问题应以公历为主,各人可自由,在其下加括弧,在括弧内注明他所需要注明的年号。例如:1949(民38)。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三组会议记录:地点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五会议室,主席:郑振铎、蔡畅。实到人数41人。关于国都的意见:一致同意建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除附件二中所列举之理由外,在交通上地近天津,易通海外又为国际航(空)线之据点。关于纪年的意见:一致同意用公历纪年,今年改称一九四九年。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四组会议记录:地点中南海怀仁堂第三休息室。主席张奚若。记录陈然。实到人数45人。余下没有看到。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五组会议记录:中南海怀仁堂第四休息室。主席:陈嘉庚、欧阳予倩。实到人数47人。关于国都的意见: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关于纪年的意见: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将今年改称一九四九年。注,丁燮林,应加上“公元”二字,以免含有宗教意味。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六组会议记录:北京饭店六楼餐厅。主席田汉,记录韩毓虎、朱文道。关于国都:洪深提议,将北平改为北京后,南京可改称江宁,其余代表一致同意第六小组意见。关于纪年:一致同意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将今年改称一九四九年。章元善提议:在大会上作决议案时,可强调“废除纪元制度”。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八组会议记录:北京饭店西餐厅。主席:翦伯赞,记录:吴兴。实到人数43人。关于国都意见:一致同意定都北平。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九组会议记录:六国饭店民主厅。主席:艾青。实到人数50人。关于国都意见:全体通过定都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十组会议记录:六国饭店东餐厅。主席:钱三强。记录:冯天正、张敦礼。实到人数48人。关于国都意见:一致通过建都北平。关于纪年的意见:一致通过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9月23日上午9时,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第十一组会议记录:主席是廖承志、梁思成。实到人数52人。关于国都意见:一致同意定都北平并改名北京。 1949年9月23日晚七时,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组第六次全体会议。地点:勤政殿第二会议室。主席是马叙伦。记录是陈然,秘书是彭光涵。关于国都意见:一.各分组出席之全体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二.邵力子建议,附件中“国都问题”第二行应删去“主要原因是”等字,并且改“便于依赖帝国主义”为“完全依赖了帝国主义”,因为定都南京在孙中山先生作此主张时,正是为了扫除旧污,所以不必从原因上说话。(见附件一)。三.江西省政府转来南昌市医生徐嘉珍建议国都应设在内地——重庆、西安或成都,其理由多注重国际方面。(本组认为无考虑必要,故仅提出报告不加讨论)(见附件)。四.有部分人主张建都北平,但名称不必改为“北京”。 1949年9月25日下午8时,在中南海丰泽园,举行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关于国都问题,张奚若说:国都定在北京大家是不会有意见的,但就是南京是否要改名,有人提议南京要改名。毛主席说:还是改一个字好(指北平改北京)。关于纪年问题,我们采用公元,老百姓同样也可用,也可采用其他历。毛主席:老百姓要用我们是没有办法,我们不能处罚他们。如过去用中华民国多少年,但老百姓要用甲子年,他们还是用了。但我们政府一定要有一个决定采用哪个年号。黄培炎说:毛主席讲得很对,但现在有人说我们采用公元是基督教的年号,其实许多基督教国家都采用了公元。毛主席说:就是耶稣也不坏,耶稣和今天所推行之基督教之帝国主义并不一样。 1949年9月26日下午3时,在北京饭店中餐厅召开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的主席是马叙伦,秘书是彭光涵、徐寿轩。这次审查会议,关于纪年,全体出席代表一致同意采取公元纪年,即今年改称1949年。关于国都,全体出席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且改名为北京。 完善定都的法律手续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第6天的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632人。会议执行主席是:张澜、李立三、贺龙、沈雁冰、薄一波、周恩来、宋庆龄、张云逸、陈叔通、赛福鼎·艾则孜。马叙伦代表国都、纪年、国旗、国歌方案整理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经过广泛而认真的讨论,周恩来代表主席团提出四个决议草案付诸表决: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为北京。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以上四个议案,被全体代表一致通过。 《人民日报》这样报道说:各议案的草案在会前都经过了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单位周密协商,大会进行期间又组织了专门委员会广泛收集意见,审慎研究修改,所以今日大会的讨论,大部分的发言都是属于个别文字上的修改。每一个议案的通过,都引起全场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至此,定都北京被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政协会议以完全民主的方式通过。 这是人民的意志,是民主的结晶。 北京,从此成为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向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从此,在每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会有关于首都的条文,但每一部宪法的提法各有不同: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一百零六条专门是关于首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1949年讲“国都”,1954年称“首都”。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中将国旗、国歌、首都合并为一条,其中有5个字:“首都是北京。”它既没有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也没有单独列为一条。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首都也没有单独列为一条,而是在第四章第六十条中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首都专门列为一条,即第四章第一百三十条,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这一规定是科学的、严谨的。 (本文作者朱彦为77779193永利教授、民盟盟员、闫树军为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23-09-30
  • 【 人民政协报】朱彦 闫树军:1949年的政协诗篇

    1949年的政协诗篇 朱彦 闫树军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巨赞法师(前排左二)作为唯一僧人代表出席盛会。十月一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49年,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嬗替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人联手各界,在政治上,进行有史以来罕见的北上大行动,以海纳百川、云吞四海的胸襟,将泰斗耆宿、大家巨擘、勋臣栋梁、雄杰楷模,全部聚集北平,共商国是。 从观海游园到赏戏开会,从盛世大会到开国盛典,诗歌构成了直抒心底的记忆。军中大帅的《开国小言》、佛家高僧的《志礼诗》及诗人浪漫的情怀,书写了大歌永记的政协诗篇。 归队五星旗下,高声义勇军歌 1949年3月25日上午10时半,黄炎培到达北平。 3月26日,毛泽东选定黄炎培,作为他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的第一位客人。 在双清别墅,毛泽东与黄炎培深谈良久。毛泽东的谈话,涉及重大的建国方略,他向黄炎培吐露了若干重要的大政方针,包括他所设想的国家前景,也谈到了黄炎培所领导的民建及黄炎培本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等等。 在筹备新政协会议这段时间里,黄炎培除了做大量的建言、邀请、协助工作,还抽空游览了北平城的美景,并于4月1日写下《北海公园二绝句》。此绝句,当为民主人士在北平和平解放后,为北平写下的第一首诗篇。 4月5日,黄炎培写下《北海公园三绝句》。13日,黄炎培写了《中山公园五绝句》。5月8日,又写了《园游五绝句送俞寰澄、梁叔五南归》。22日,为了答谢诗人柳亚子的诗赠《颐和园》,写了《赠儿当当诗》。6月5日,与柳亚子夫妇、盛丕华、葛克信等人游颐和园后,再作诗二首。7日游谐趣园后,又和柳亚子诗一首。8月5日,全家游颐和园后,于晚上再次抒怀,写下《昆明湖写实二绝》。8日,这一天是立秋,黄炎培登上北京饭店六层,正是登高望远,心之大悦中,欣然写下: 北平将为人民首都登高望远成三绝句 撑云殿阍掩林丘,扑地琉璃露瓦沟; 错认奇松当小草,怜君身在最高头。 八处西山付等闲,却看东北万千山; 一从辽僭南都号,今向人民拱手还。 宫墙百曲乱城墙,以海名湖媚帝王; 剩向玉泉分一勺,家家流水卧垂杨。 8月13日,黄炎培为纪念八一三,写下《一床秋意》: 北京张涂中将军宅,八一三晚会归,雨窗晓枕,成长短句,未求格调也。夏枝巢叟读而尝之,承叟之命,即以一床秋意为名。 雨声滴断虫声细,苦分明,邻钟记记。醒还未?曾无人会。一床秋意。酒肠恙起愁质沸,猛回头,半淞血洗。凭谁理?眼前民物,大时代里。 9月17日,黄炎培在怀仁堂看程砚秋出演的《红拂传》。很是兴奋,难眠入睡,便于第二天晨,得诗如下: 何必吾庐爱始深。城阙尺土亦园林; 好遮夏日迎冬日,看护枯柯展绿阴。 苦念千村尽食艰,先生准备享酸寒; 精调适口金花莱,粗制窝头玉米团。 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亲临现场的黄炎培,再次受到现场的激情感染,由此,他将北上、受邀双清别墅、游园、参会,见证新中国诞生等一系列大事,铺排开来,在天安门城楼上,当即吟咏出一首伟大的诗篇。阅兵、游行、焰火晚会,人民政协的所有高潮全部聚于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高光时刻。于是,走下城楼的黄炎培,又是一夜兴奋无眠,展纸泼墨,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吟咏的诗篇,记录下来,题目就是《天安门歌》: 归队五星旗下,高声义勇军歌。 新的国名定了“中华人民共和”。 大野秧歌四起,红颜白叟黄童。 “中华人民领袖,出一个毛泽东”。 主义推翻帝国,友邦首重苏联。 今年“一九四九”,中华采用公元。 辽金元明清帝,帝京此地千年。 是人民的首都,今朝还我河山。 是自己的政府,是人民的武装。 画旗夜灯一色,天安门外“红场”。 “红场”三十万众,赤旗象征赤心。 赤心保卫祖国,赤心爱护人民。 “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 “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 为了革命牺牲,是“人民英雄们”。 英雄“永垂不朽”,立碑中华之门。 礼炮五十四发,单位恰符“政协”。 震起中华国魂,民主和平统一。 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 开国启航,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对于近百年来备受外侮与内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旧制度永远地画上了句号,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新中国如一轮红日喷薄升起于悠久古老的华夏大地。对于一个投身革命即为家,南北征战20多年,矢志用自己的热血使中华大地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革命老战士陈毅来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分享着开国盛典中亿万人民的尽情狂欢,心情异常激动。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历经革命的众多思绪涌入心胸,于是,用浓浓的川音吟出《开国小言》: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 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 天安门上望,京阙焕新采。 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 天安门上望,红旗翻作海。 万岁涌潮来,军民真主宰。 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 群英共检阅,盛业开万代。 人民庆开国,宇内浸狂欢。 幽燕秋花发,从此岁不寒。 一九四九年,国际庆伟观。 东方红日起,光焰照人寰。 革命久从戎,胜利不自期。 盛典今眼见,此生信不虚。 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 拙句何足数,避席让群贤。 1949年3月25日,郭沫若与同在北平的民主人士到北平西苑机场,迎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抵北平,并与之同阅兵、合影留念。29日,郭沫若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5月25日胜利归来时,北平有10多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欢迎大会,并在天安门前聆听他的讲演。 6月15日晚8时,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式上,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情此景感染下,郭沫若这位浪漫主义诗人,便以诗一般的语言,倾诉出燃烧在胸中的激情: 我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庆贺这新生太阳出土。我更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庆贺这新生的太阳永远上升,永远不会下降。 7月1日,北平各界齐聚先农坛体育场,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庆祝大会”。这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当日清晨,郭沫若拜读此文,并以激越的心情写成“颂辞”诗一首,作为对“七一”的献礼。晚上,在大会上,他高亢朗读道: 看呵,这一道划破太空的长虹,听呵,这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万雷荡动。……亲爱的战友们,让我们紧紧地靠拢!举起我们的铁锤、镰刀、枪和笔一齐向前冲锋! 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郭沫若作为主席团主席向大会致开幕词。翌日,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长篇报告。此时,诗人的情感,又一次蓄积。9月21日晚7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主席团执行主席共五人,郭沫若是其中之一。会议开幕的前一日,即9月20日,郭沫若将蓄积的激情,用写于8月间的《新华颂》作为“赞词”献给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新华颂》是郭沫若为新中国国歌拟出的歌词,因在有关“国歌”议项的研讨中,采纳了徐悲鸿等代表的建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歌”不再征用新词。也正是于此,郭沫若倾全力写作《新华颂》,使之成为第一篇讴歌新中国的优秀乐章。《新华颂》的内容博大精深,节奏铿锵和谐,歌之读之,韵味无穷。《新华颂》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对党和领袖的赞颂,更有对新中国光辉明天的美好希冀和期望。 1949年10月1日,人们在欢庆开国大典的同时,也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了郭沫若的这首开国之开篇大作: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使我光荣祖国,稳步走向大同…… 开国大典这一天,一架架银色的、绿色的、灰色的飞机,三架一组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诗人马凡陀激情满怀地唱道: 在共和国的元旦,我跟随我们自己的空军,坐着自己的飞机,飞临北京上空!我心跳,我兴奋,我欢呼!我看见了新生的田地、村庄,我看见了祖国的锦绣山河!这是我们美丽无比的都城:一片金黄的宫殿,蓝的海,绿的树,白的塔……一座巨大的花园!红色的战斗机群,三架接着三架,打天安门前飞过,打毛主席的手臂下飞过,数不清的红旗飘动,数不清的手臂挥舞。…… 我跟随自己的空军,坐着我们自己的飞机,飞临北京上空!我心跳,我兴奋,我欢呼!这是人民的第一支空军,它就将依照毛主席的话,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消灭反动派,消灭侵略者!保卫我们的领空!保卫我们的共和国! 马凡陀,就是诗人袁水拍,本名袁光楣。在他开笔写抒情诗的时候,他取“水拍”做笔名,写讽刺诗时,他又取“马凡陀”做笔名,借用了苏州话“麻烦多”的谐音。 保卫和平真佛意,环球从此可休兵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诞生的人群中,有一位穿僧衣的代表。他也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唯一一个穿僧衣的,被誉为精研三藏、博通二乘、才高识远、文通六国的著名爱国法师——巨赞。 巨赞,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1908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巨赞幼读私塾,16岁就读江阴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入上海大夏大学。后退学返回江阴,担任当地小学校长。1930年,他因领导中小学教师罢课游行,遭到治安机关的通缉,逃亡到杭州,匿居在西湖的灵隐寺。当时,我国佛教界著名领袖太虚大师刚从欧美各国宣讲佛学归来,也住在灵隐寺。潘楚桐便向太虚大师请求出家。太虚了解他的学识人品,嘱他撰文叙明出家的原因和志向。他当即模仿《庄子》,用骈文写出千字文《出家志愿书》。此文得到太虚大师的极高赞赏,随即将他留下,并与灵隐寺方丈却非法师商定为潘楚桐披剃授法,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巨赞。 1933年,巨赞应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之聘,到该院任教。时间不长,他辞职离川赴南京,进入南京的内学院,深研佛学。1937年,内学院西迁四川。巨赞离开内学院,辗转经由厦门、香港,到了广东,后到湖南衡阳的南岳。到湖南后,他一面在沩山佛学院等讲学,一面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1938年,巨赞应湖南南岳华严研究社邀请,前往该社讲学。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大片国土沦丧,巨赞在研究社讲堂上激愤地说:“佛本慈悲,但当今妖孽横行,日寇逆天行道残害生灵。佛亦要作狮子吼,降魔灭邪,以正天理!”当时,田汉、冯乃超、杜宣等人也在南岳,同巨赞相会于南岳上封寺。经田汉等人介绍,叶剑英在南岳会见了巨赞,叶剑英对爱国僧人参加抗日表示欢迎。于是,巨赞积极奔走呼吁,向全国佛道界发出倡议,动员南北佛道教徒立即行动起来,走出寺观,投身战斗,为抗日作出贡献。 1939年4月,在南岳祝融峰顶的上封寺,巨赞在与几个朋友商量后,决定组织“佛教青年救亡团”参加抗日,与他交往很深的田汉以及鹿地亘、冯乃超、马彦祥、杜堂等到了南岳后,非常赞成此举并大力支持,竭力促成此事。当时在西面游击干部训练班任政治部主任的陈石经军长对此事亲自给予指导。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时任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叶剑英亲自到会,发表《普度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演讲。1939年,周恩来到达南岳看了巨赞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告各地救亡团体同志书》后,挥毫写下“上马杀贼、下马学佛”8个大字题赠巨赞,赞扬他及广大佛教徒团结抗日的爱国热情。 周恩来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巨赞。1946年初,巨赞回到了杭州灵隐寺,一面广览武林方志掌故,考证史实,撰写出版《灵隐小志》,一面与各寺名僧合议筹办佛学院校,与若瓢、会觉等共同创办“武林佛学院”。 1948年底,武林佛学院因经费问题停办后,巨赞离杭,往返于港、澳、台、浙,积极配合迎接全国解放。在香港,他会见了李济深、郭沫若、沈钧儒、章伯钧、夏衍、廖沫沙等朋友,大家认为全国不久即将解放,佛教现状势必打破。巨赞认同这些观点,同时感到他在《新佛教概论》中的一些改革设想有调整充实的必要。于是他在台湾考察佛教,参访众多寺庙后,写下了《台湾行脚记》(载上海《觉有情》月刊)。回到杭州后,立即草拟改革全国佛教教务计划。巨赞从香港回上海时,受李济深的委托,将一封绝密信件送交给被国民党软禁在上海的陈铭枢,此信原件现存国家博物馆。 淮海战役一结束,巨赞再次离杭赴港,陈劭先和李济深夫人吕集义等向巨赞转达了中共潘汉年同志要他草拟新中国佛教改革草案的精神。他欣然承命,将已拟就的改革草案修改后由潘汉年派员送往中共中央所在地。 在全国解放的前夕,佛教界动荡不安,巨赞坚持北上。当时许多人对此很不理解。巨赞坦言要“为佛教在新社会中,争取一个合理的立场与正当的工作岗位而到北京”。他在与法舫、印顺、道安三位法师的信中更是说道:“两千年佛教之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忍置身事外任其生灭乎?” 正是怀着这样的赤诚之心,1949年4月3日,巨赞随李济深夫人北上,4月13日抵达北平。经一个多月的考察调研,会同周叔迦居士等人,以北京市佛教界同仁名义上书毛泽东主席及各民主党派,欢呼民主革命取得伟大胜利,陈述佛教改革的必要,并提出了改革主张。 巨赞的建议,得到李维汉、林伯渠、胡乔木、张友渔等同志的重视和嘉许。他们关切地向巨赞询问佛教界的各种情况;有关部门多次就佛教教务问题开会讨论,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意见。 1949年9月21日,巨赞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0月1日,他与众代表同行,登上天安门城楼,面对广场上欢呼的人民,巨赞感慨万千,即赋《共和国开国观礼志喜诗》: 殷殷雷震动欢声,民主新都定北京。 铁骑千群惊丑虏,红旗万幅壮干城。 富强独立除前耻,统一无私载首盟。 保卫和平真佛意,环球从此可休兵。 新中国成立后,巨赞法师定居北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5月25日第09版)

    2023-05-26
  • 【校庆系列讲座】宪法与国旗、国徽

    2022-11-16